营业时间
MON-FRI 9:00-18:00
SAT 9:00-12:00
摘要 船务周刊精选新闻栏目,为您呈现每日物流焦点新闻:明年,湖北省主要港口均实现铁水联运;“无人机+港口”,让港口生产管理“飞”起来;11艘23000TEU超大型箱船!这家船东终于下单了;集装箱船市场恐运力过剩,新造船订单或腰斩。
明年,湖北省主要港口均实现铁水联运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正式出台《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实现铁水联运,持续整顿港口岸线资源,鼓励企业码头向社会开放,加快推进5G技术在物流运输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初步建成集约高效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方案》的实施任务分为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推广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提高智慧交通运输水平、加强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等六个方面。
发展多式联运是调整运输结构、打赢蓝天保卫战、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一招。《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铁水联运建设,尤其是推进宜昌白洋港、云池港与紫云铁路贯通,到明年,我省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全面接入集疏港铁路,铁路水运运量大幅提升,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运量年均增长30%以上。
我省铁路水路货运量占货运总量的78%左右,与全国水平相当。
目前,武汉港、黄石港实现了铁水联运,宜昌港、鄂州三江新港初步建立了铁水联运,荆州港、黄冈港等正在加快建设进港铁路。
加快紫云铁路与白洋港、云池港的贯通,是宜昌港实现铁水无缝对接的关键。2017年12月起试运行的紫云铁路,线路长约36.72公里,连接猇亭、白洋、姚家港工业园区和云池、白洋、田家河、姚家港4个港口,总投资近24亿元。
目前,紫云铁路虽然已开通,但没有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离姚家港三宁化工企业码头还有2公里,离白洋港、云池港均约1公里,中间均需要汽车转运。目前,省交投集团正在和宜昌相关方面协调沟通,尽快做好规划,将铁路延伸至港口。
《方案》还提出,要重点完成宜昌港姚家港作业区至318国道连接线、荆州江陵港区疏港一级公路等道路建设,到2020年实现省内长江干线主要港口与一级公路连接。继续拓展江海直达航线,发展长江—汉江干支集装箱联运,加快推进武汉、襄阳、宜昌、十堰等地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络节点规划和建设,鼓励邮政快递、商超等企业联合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同时,减少跨省800公里以上的道路客运班线,推进公铁、公空联程联运。
根据《方案》,我省将加大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加快港口的升级改造,淘汰效能低下的码头,持续推进非法码头整治,严防未批先建、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港口岸线现象反弹。
经过3年雷霆行动,我省非法码头整顿和岸线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要严格管理临时使用港口岸线,坚决杜绝“批临长用”现象,鼓励自身货源不足的工矿企业自备码头向社会开放服务。
目前,部分企业自备码头因生意不景气使用率不高,如果向社会公众开放,既能为企业增收,又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省交通运输厅还将强化交通运输专项规划与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效率,减少重复建设。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我省将加快推进长江、汉江、江汉运河等高等级航道船舶标准化,推广三峡船型、1140标箱江海联运船型和节能环保船型,到2020年,内河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70%。大力发展港口岸电,完成武汉、宜昌、荆州、黄石等主要港口90%的港作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50%以上已建的滚装和邮轮、3000吨级以上客运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
《方案》要求,要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划定沿江区域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区,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鼓励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内河航运船舶,严禁新建大气排放和水污染不达标船舶进入运输市场。加强岸线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持续推进长江、汉江干线非法码头集中治理,加快沿江各县市砂石集并中心建设。
加强港口作业扬尘管控,组织开展干散货码头粉尘专项治理,推动全省主要港口的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建成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封闭储存。积极建设绿色航运示范区,加快推进十堰丹江口水库、鄂州梁子湖两大“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
同时,要加快建设湖北交通数据交换共享系统,打造湖北的“交通云”,实现省级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与交通运输部、省政府相关部门、市级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加快推广5G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全省物流智能化水平。
“无人机+港口”,让港口生产管理“飞”起来
近日,一架无人机在煤专线缓缓升起日照港岚山公司正式开启“无人机+”模式为港口生产增添动力。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机行业应用越来越丰富,如何将无人机技术与港口生产实际相结合,利用先进技术服务并带动生产,岚山公司率先将目光聚焦到火车装车作业环节。
以往火车作业过程中,为确保作业安全,现场作业人员要逐一爬车验厢,检查厢内有无人员,并配备专业指挥手,辅助沃尔沃装载机装车作业。既增加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又增加了火车作业用工数量,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火车作业人员不足及年龄偏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生产运行。
问题就是方向,问题就是动力。公司在深入分析问题困难的基础上,创新性引进无人机技术,实现对火车装车作业流程的再造。作业人员清理堵漏完车厢后,撤出作业现场,管理人员利用无人机查看车厢有无人员,确认无人后由沃尔沃装载机自行装车,取消了作业人员验车厢和指挥手辅助作业环节,极大节省了装车作业时间。
无人机在火车装车作业中的应用,是岚山公司持续强化创新管理的一个缩影,也是无人机在公司生产中应用的“小试牛刀”。随后,公司将在安全巡查、环保管控、散货堆场管理、高空设备巡检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好无人机这篇大文章,让港口生产管理“飞”起来!
11艘23000TEU超大型箱船!这家船东终于下单了
8月13日,台湾长荣海运宣布将投资17.59亿美元订造并租赁最多11艘23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
其中,长荣海运子公司青标海运将订造5至6艘23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交易金额约为9.6亿美元。同时,长荣海运另一家子公司长荣香港将租入4至5艘23000TEU集装箱船,交易金额预计约为7.99亿美元。两笔交易金额总计约为17.59亿美元。
长荣海运指出,上述订造、租赁船舶已通过两家子公司董事会决议,但尚未签约;主要目的是为了响应未来国际海运市场需求,以提升集团运力,其次,集团部分老旧船舶也将陆续出售,为了维持运营竞争力,必须继续引进新的船舶。
此前有消息称,长荣海运计划订造多达11艘安装脱硫装置的23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新船计划安排在2022年交付。此次招标吸引了包括江南造船、沪东中华、扬子江船业,和韩国三大船企现代重工、大宇造船、三星重工,以及日本造船联合(JMU)等中日韩船企,船厂将在7月中旬之前提交报价。
23000TEU集装箱船是长荣海运的最大船型。业内人士认为,长荣海运这些新船在交付之后,将使长荣海运运力大增,有利于在亚欧航线的布局。根据Alphaliner的最新数据,目前,长荣海运运力排名全球第7,总计约129.73万TEU,市占率为5.6%。
上个月,长荣海运曾表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到2022年,长荣海运将接收63艘新船,总运力将增加近30%达到165.88万TEU,由目前全球排名第7跃升至第6位。这还不包括此次将订造的11艘23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如果计入,长荣海运运力将达到约191.18万TEU,进一步超过目前排名第5的赫伯罗特。
得益于今年以来的交付高峰,长荣海运前7个月营收达到新台币1096.3亿元(约合人民币245.15亿元),同比增长21.62%。不过,受成本油价、运价不理想等因素影响,上半年长荣海运税后盈余新台币2.04亿元(约合人民币4600万元),,每股税后盈余新台币0.05元。
同样在8月13日,长荣海运还通过办理现金增资案,预计增资新台币30亿元(约合人民币6.71亿元)。
集装箱船市场恐运力过剩,新造船订单或腰斩
VesselsValue首席商务官Matthew Freeman最近表示,超大型集装箱船 (1.35万- 2.3万箱)在过去12个月里的交付量增长了31%,是增长最快的船型。但随着行业参与者寻求整合,像过去几年出现创纪录的新造船大笔订单的情况将会减少。
最近新的联盟THE Alliance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并购协作的案例,该联盟整合了赫伯罗特公司(Hapag Lloyd)、海洋网联船务公司(Ocean Network Express)和阳明海运的大型集装箱船业务。
超大型集装箱船船队的联营池让THE Alliance在远东地区与北欧之间的贸易中,在额外需求出现的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更多机会。这也使他们可以专注于业务运营,而不必担心必须下更多的新造船订单。
运力的增加确实带来了相关的风险。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货主对未来需求增长预期较为悲观,而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如何让这些巨型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满载将是一个挑战。
对集装箱市场运力过剩的担忧,造成新造船订单在同期减少了54%,从2018年上半年的54.5万箱下降到2019年上半年的25.2万箱。随着IMO 2020年限硫令即将实施,许多船东正将船舶送往船厂安装脱硫塔,而不是送去拆解,这进一步给集装箱船运价带来下行压力。